随着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出现,一位全能的最高神也必然出现。在我国,这位神就是上帝。

帝(上帝),是在殷商时代产生的具有支配其他天上诸神的大神。到了周朝,“天”具有了至上神的神格,后来通称为上帝或天帝,有时也称为皇天、上天、旻天、昊天、苍天,以形容上帝的伟大和神圣。

殷代即有对上帝的祭祀,在殷墟卜辞中可以看出来。西周以后,天子每年要举行隆重的郊祭上帝的仪式,已形成为定例管验助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自古受命帝王无不封禅,当时还能知道一千余年前封禅的情况。

所谓封,是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禅是在泰山下小山祭地。可见在泰山祭天也是古有定制。

《封禅书》记载了舜以来历代帝王封禅的情况。祭天的固定处所叫作畤,都选择在高处,这和在泰山祭天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古人认为高处才能上达于天。有所谓雍畤、鄜時、密時、上時、下畤、畦畤、北畤等。

《封禅书》介绍雍时说:或曰:“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

这就是说,雍州地势高峻,神明所居,故在那里立坛作为祭上帝的固定场所。雍時一直维持到秦汉时期。秦朝“唯雍四畤,上帝为尊。”“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岁时奉祠之”(《史记·封禅书》)。

汉兴以后,刘邦“悉召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礼仪。”(《史记·封禅书》)泰山的上帝庙则一直保持到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