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此处的 “天师” 乃是黄帝对贤能之士表达尊敬的称呼,由此,“天师” 之名初见端倪。在道教的语境里,首位被尊称为 “天师” 的重要人物是东汉末年的张道陵。彼时,张道陵入四川鹤鸣山修行,据说道教至高神太上老君亲临此地,授予他天师之位,并赐予 “正一盟威之道” 。张道陵以此为契机,正式在四川创立了正一盟威道,这一教派也成为了道教发展史上的重要源头。正一盟威道的领袖被尊称为 “天师”,这一传统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正一道教主 “天师” 的称号,直至元朝忽必烈时代才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在此之前,“天师” 更多是张道陵子孙的自称以及民间百姓的叫法。而最早被官方认可的 “天师”,实际上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天师道的首领寇谦之。
道教天师的杰出代表
祖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字辅汉,乃沛国丰县人,传说他是汉代留侯张良的九世孙。他自幼聪慧,饱读诗书,曾入太学,对四书五经等诸多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然而,随着对人生思考的不断深入,他逐渐意识到这些学问虽能增长见识,却难以解决人们对生命和宇宙本质的终极困惑,无法让人实现长生久视的愿望。于是,他毅然放弃了传统的仕途之路,转而投身于对长生之道的探索。
张道陵早年得《黄帝九鼎丹经》,在繁阳山潜心修炼。后来,又于嵩山石室中获得隐书秘文,以及制命山岳众神之术。当他六十岁时,终于学有所成,听闻蜀地民风淳朴,且多名山胜水,是个适合修行和传播道教的好地方,便率领弟子前往蜀地,隐居在鹤鸣山中。在这里,他遇到了太上老君,并得到了太上老君亲授的道法。此后,张道陵凭借着高深的道法,与诸天魔鬼展开战斗,最终成功夺取二十四治,并将其改为福庭,为百姓创造了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
唐代道士孟安排在《道教义枢》中记载,汉安元年(142 年)五月一日,太上老君授予张道陵三天正法,并任命他为天师;同年七月七日,又赐予他《正一盟威妙经》以及三业六通之诀,再次任命他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汉天师世家》中也有诸多关于张道陵的传奇事迹。比如,他曾在青城山与众多鬼帅率领的鬼众交战,张道陵以丹笔书空,鬼众瞬间仆倒在地。众鬼哀求饶命,表示愿意接受约束。张道陵便命他们齐聚在青城黄帝坛下,规定人居住在光明的阳间,鬼则居于幽暗之处,并立下誓言:“自今以往,天地交,日月合,汝若复出,吾必诛之。” 之后,他还设立了二十四治,并增置四治,以对应二十八宿。每治都设有仙官、阴官以及祭酒等职位,负责管理和教化。
又有一次,张道陵听闻阳山有白气弥漫,知是妖孽作怪,便前往治理。途中遇到十二位神女,询问咸泉的位置。神女告知他:“前有大湫,毒龙伏其中。” 张道陵将符投入其中,毒龙立刻舍弃湫水离去。湫水很快干涸,张道陵便将剑插入其中,瞬间涌出清泉,形成了盐井,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永寿二年(156 年),太上老君敕命张道陵为六合无穷高明大帝。张道陵于是将经、箓、印、剑传给儿子张衡,将丹交给弟子王长、赵升,随后与夫人雍氏白日飞升,位列仙班。后世道门中尊称张道陵为 “三天扶教大法师正一辅玄静应真君” 。他所创立的正一道,以 “道” 为最高信仰,强调 “道”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人们通过修炼和遵循道德规范,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从而实现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正一道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符箓、斋醮等仪式,认为这些仪式能够沟通神灵,祈福禳灾,为信徒带来福祉。张道陵的思想和教义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为道教的祖天师,受到无数道教信徒的敬仰和崇拜。
葛仙翁葛玄
葛玄,字孝先,丹阳句容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对经传子史等各类书籍无不广泛涉猎。年少时父母双亡,这一人生变故促使他早早地遁入名山,开始了参访学道的生涯。后来,他有幸师从仙人左慈,学习到了《九丹金液仙经》 。葛玄在修道过程中,极为虔诚,其真诚之心感动了太上老君与太极真人,他们降临天台山,授予葛玄《灵宝经》《洞玄经》《大洞经》以及上清、灵宝、洞神、太一、涂炭诸斋法。
吴大帝孙权听闻葛玄的大名后,将他召见至宫中,然而葛玄志在修道,不久便仙逝而去。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葛玄本是大罗真人下降,于汉桓帝延禧七年(164 年)四月八日诞生。八岁时父母双亡,但他已能勤奋好学,自立自强。十三岁时,便已遍览经传子史。每当看到父亲留下的手泽履迹,他都会仰天号泣,感慨道:“山川不改色,严父已归空。天下有长生不死之道,何不修之?” 于是,他毅然踏入天台山,潜心修道。灵帝光和二年(179 年)正月十五,葛玄感应到太上老君敕令太极真人徐来勒等降临天台山,授予他三箓七品斋法,以及《劝戒法轮经》 。此后,葛玄的仙道之术逐渐大成,开始遨游于山海之间。他目睹汉朝末年天下大乱,三国纷争不断,百姓饱受战乱、旱灾、水灾、饥荒之苦,无数生灵涂炭,穷魂滞魄沉沦于恶趣,难以脱离轮回之苦。于是,他删集灵宝经诰,撰成祭炼大法、生天宝录、灵符秘诀等,并上奏天帝,建立法坛,希望通过这些法术和仪式,拯救受苦的众生。
吴赤乌元年(238 年)十一月初一日,葛玄承蒙太上老君敕命,被封为太极左宫仙公,总统三界六天大魔王之官,主行三洞经箓。吴国太子听闻葛玄得道,特意修筑别室,向他请教问道。葛玄对太子说:“今殿下位居储宫,将嗣大宝,要在清心寡欲,远佞尊贤,拔择英豪,光宅天下,燮调四序,抚育群黎。此乃四海无疆之休,岂特一身之福也。” 嘉禾二年(233 年)正月初一,葛玄辞别太子,前往閤皂山福地,专心修炼九转金丹。赤乌七年(244 年)八月十五日,葛玄身归天界,享年八十一岁。道经中尊称葛玄为 “太极左宫仙公冲应孚佑真君” 。他在道教中被尊为 “葛仙公”,又称 “太极拳左仙公”。在民间,关于葛玄的传说更是丰富多彩,有的说他能将口中吐出的饭粒变成成千上万只蜂,能使顽石走路,蛤蟆、昆虫、燕雀能在他的指挥下按照五音六律翩翩起舞;还有的说他能从井里取钱请客喝酒,能画符箓为民间祈雨,能拿妖捉怪,曾经在酒肆鞭打妖邪,为一秀才解除蛇精缠身,焚邪庙恶小鬼等。这些传说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葛玄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和神奇形象。
许真君许逊
许逊,字敬之,先世为许昌人,其父在汉末为躲避战乱,迁居至南昌。许逊出生于吴赤乌二年(239 年)。少年时,他曾跟随他人打猎,一次射中了一只怀胎的母鹿。母鹿受伤后,奋力生下小鹿,然后不顾一切地折转头来,伤心地舔着小鹿,不久便死去了。许逊目睹这一幕,心中受到极大的震撼,深感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于是怅然感悟,折断手中的弓箭,从此决心放弃打猎,转而潜心钻研神仙修炼之术。
他听闻吴猛得到了高人丁义传授的神方,便前往拜师求学,吴猛见他心诚,便将所有的秘诀都传授给了他。之后,许逊与郭璞等人一同在南昌西山修炼。他的孝行和德义在乡里间广为传颂,因其品德高尚,被举荐给朝廷,于晋太康元年(280 年)出任蜀郡旌阳县令。在任期间,许逊公正廉明,关心百姓疾苦,推行了许多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吏民的爱戴和拥护,民间百姓为了感激他的恩德,特意立祠供奉他的画像,并亲切地称他为许旌阳。
后来,许逊预感到晋室将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于是毅然弃官东归,开始遨游江湖,继续追求至道。在此期间,他与吴君一同游历江左,又与郭璞一起阻止了五敦作乱。郭璞不幸被五敦处刑后,许逊与吴君共同隐遁。他们来到庐江口时,遇到一位船工,许逊见其有缘,便对他进行化度,教他服食草药,并授予他神仙之术。之后,许逊遇到圣真人,圣真人传授给他太上灵宝净明法,从此他掌握了斩邪擒妖的高超道法。
当时,有大蛇在世间为害,毒气弥漫,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安全。许逊率领弟子施岑、甘战等人挺身而出,与大蛇展开激烈战斗,最终成功将大蛇诛杀,为当地百姓消除了一大祸患。大蛇死后,有一小蛇逃窜,甘战想要将其诛杀,许逊却说:“彼未为害,不可妄诛。” 并留下谶言说:“吾仙去后一千二百四十年间,豫章之境,五陵之内,当出地仙八百人。其师出于豫章,大扬吾教,郡江心忽生沙洲,掩过井口者,是其时也。此时小蛇若为害,彼八百人自当诛之。苟无害于物,亦不可诛也。” 这便是道教历史上著名的 “八百仙人当出” 的 “龙沙谶”。
此外,还有蛟精在世间兴风作浪,常常倾覆舟船,给百姓的水上出行带来了巨大的危险。蛟精化为美男子,入赘长沙贾氏家。许逊得知后,在江上与蛟精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蛟精受伤后,潜逃至长沙医治。许逊巧妙地托称自己是医士,受邀进入蛟精所在的家中,最终成功将蛟精诛杀。许逊担心后世还会有妖邪作祟,危害百姓,于是特意铸造了铁柱,将其立于南昌城南井旁,并在井中用八条铁索钩锁地脉,希望以此永镇妖邪。他还留下了 “铁柱谶”:“地胜人心善,应不出奸雄。纵有兴谋者,终须不到头。” 东晋宁康二年(374 年),许逊举家从豫章西山白日飞升,鸡犬也一同随他升天。道门中尊称许逊为 “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 。他所创立的净明忠孝道,以 “净明” 为核心教义,强调 “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倡导人们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纯净光明的境界。同时,该教派还注重忠孝,认为只有做到忠孝,才能真正实现与道合一。许逊的思想和事迹,不仅在道教内部影响深远,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了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萨真人萨守坚
萨守坚,号全阳子,相传为宋朝著名道士。关于他的籍贯,一说为蜀西河(今四川崇宁县西)人,一说为南华(南华山今广东曲江县南,南华山在今山东东明县东南)人。元赵道一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萨守坚自称汾阳萨客。萨守坚年少时原本是一名医生,但由于医术不够高明,曾因开错药导致病人死亡,此事对他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他深感自责和愧疚。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道,开始了寻求解脱和真理的修行之路。
萨守坚曾师从第三十代天师虚静先生、林灵素及王恃宸。据《三教搜神大全》《列仙全传》《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虚静先生传给他咒枣秘术,王侍宸传给他雷法,林灵素则传给他一把宝扇。萨守坚学成这些秘法后,心怀慈悲,立志用所学帮助世间百姓。他运用咒枣术济贫拔苦,将一颗颗普通的枣子通过咒语的加持,使其具有神奇的功效,为贫困和受苦的人们带来帮助和慰藉;他施展雷法铲奸除害,以雷霆万钧之势打击那些为非作歹的邪恶势力,让世间恢复安宁与正义;他挥动宝扇为民间报冤,为那些遭受冤屈的人们伸张正义,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由于萨守坚的种种善举和神奇法术,他的道法声名远扬,在民间广为人知。后来,他被尊称为 “崇恩真君”,又被玉帝封为 “天枢领位真人” 。相传萨守坚曾以法阵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并收其为部将,将符箓秘诀传授给他。然而在民间,王灵官的名声却远远比他的师父萨守坚更为响亮。明永乐年间,供奉王灵官和萨守坚的宫观香火极为旺盛,前来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在道教中,萨守坚与张道陵、葛玄、许逊祖师共为四大天师。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世的道士们,要以慈悲为怀,运用所学的法术为百姓谋福祉,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师世系的传承脉络
道教天师的传承,尤其是 “张天师” 这一系统,具有严格的规定和独特的传承方式。其传承强调 “非我宗亲不能传”,也就是说,“张天师” 的传承对象必须是张氏宗亲,血统在传承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传承方式大多以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为主,若下一代没有子嗣,则会在兄弟叔侄辈中挑选贤能之人来继承。例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因自己无子,便将天师之位传继给叔父;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将天师之位传给了次子张宗演。从历史记载来看,从未出现过将天师之位传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姓之人的情况,更没有女性承袭天师之位的先例。
自元朝忽必烈开始,官方正式承认 “天师” 的称号。在《制》文中,张宗演被称为 “嗣汉三十六代天师” 。从这时起,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且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逐渐汇聚在张天师周围,形成了正一道。嗣汉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教主,在民国三十八年夏,带着长子允贤、侍从邱建忠离开上清乡嗣汉天师府,先后经过广东韶关、广州、澳门、香港等地,于次年春天申请并获准到台湾定居,继续弘扬道教。然而,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长子允贤于 1954 年不幸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师本人也在 1969 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之后,张恩溥将天师之位传予堂侄源先,源先成为六十四代天师。
天师的多重职责
天师作为道教的最高领袖,肩负着诸多重要职责,对道教的发展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传道授业方面,天师承担着传授道教经典和教义的重任。道教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修行方法和道德规范,天师通过深入讲解这些经典,向道士和信徒传授道教的核心教义,帮助他们理解和领悟道教的真谛。同时,天师还会传授各种修行方法,如内丹修炼、符箓书写、斋醮仪式等,指导信徒通过修行达到身心的净化和升华,实现与道合一的境界。天师的言传身教,使得道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得以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祭祀神灵是天师的另一项重要职责。天师主持着各种道教仪式和祭祀活动,其中包括规模宏大的斋醮仪式和道场法会等。在这些仪式中,天师身着法衣,手持法器,通过特定的咒语、动作和仪式流程,与神灵进行沟通,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斋醮仪式通常具有祈福禳灾、超度亡灵、护佑信徒等多种功能。例如,在祈福仪式中,天师会带领信徒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幸福等;在超度亡灵的仪式中,天师通过诵经、施食等方式,帮助亡灵脱离苦海,往生极乐。这些仪式不仅满足了信徒的精神需求,也增强了他们对道教的信仰和归属感。
天师还负责治理道教事务。他们制定教规教制,规范道士的言行举止和修行方式,维护道教内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