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虎山有一口元代大铜钟,亦名神钟、龙钟金钟。现位于鹰潭市上清镇嗣汉天师府仪门东侧的钟亭内,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59年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钟系嗣汉第40代天师张嗣德会同玄教宗师吴全节、上清宫提点戴永坚、提举知宫龚德同等于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杭州铸造,迄今已674年。铜钟用赤金九千斤,钟身高一丈,中围一丈八尺,钟唇厚三寸九分,加上龙头共重9999斤。钟上端铸有双龙盘顶的图案,向上弯曲的龙身为悬挂铜钟的系钮。钟面有太阳(金鸡)、太阴(玉免)、八卦、玉皇诰等道教图案和文字。中心四方铸有"皇图巩固、大道兴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篆体。钟身刻有临川进士朱夏撰写的《钟铭》,而书丹者乃是大上清宫道士方从义亲书。为什么在铜钟上有玉皇宝诰呢?在《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中有这么一段经文:又若有持是经人,书帝名号在一切有声物上,或钟或磬、铃铎铙钹,一切道具法事之属,或以道场,或以戏击,或被风触,是声出时,或远或近,一切众生,闻是声已,所有罪障,悉得清浄。这里的“帝”,即是指三界主宰万天帝主——玉皇大帝。道经中称,凡人志心称诵玉皇圣号,可灭万罪、增长百福、所求遂心。而依仪轨虔诚诵持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更是功德广大。

此钟系举行大型醮仪时鸣钟击鼓发号施令所用,是道教的重要法器,为历代天师所沿用。此钟轻度锈蚀,龙头残断,其余保存较好。‌此钟与龙虎山中的金钟峰还有一段传说:

金钟峰外形酷似龙钟,上山无路,高不可攀。民间相传原来上清宫内有一对龙钟、凤钟,只要敲打龙钟,凤钟便会自动和鸣,而且初一敲钟可以响到十五。后来,凤钟被送进京城,但凤钟却不再发出声音,如此只得将凤钟又送还龙虎山中。凤钟在被抬回的路上,掉在泸溪河边,遂化身成金钟峰。

 

铜钟铭文曰:

至正十有一年正月乙丑,信州龙虎山上清万寿宫灾。宫之道士相与谋曰:“今将构新宫以还其旧,然殿堂门庑,工多役钜,其能独完乎?宜乎各致其力,以相其成也。”于是东隐院道士祝光义乃曰:“昔提点黄公复亨为大钟建重屋而悬焉,其制宏壮工巧,我将缵黄公之功,若何?”众咸曰:“善。”乃以是年九月庚申经始,越明年闰三月辛卯告成。凡用赤金九千斤,钟长寻有二尺,中围视其长加一寻。俾乡贡进士临川朱夏铭於于鼓之间。其辞曰:

维昔王宫,金奏于下。玄元既崇,仪视王者。乃诏凫氏,煽金于冶。以毓至和,以祈醇嘏。杰阁隆隆,于序之东,既成大庸,悬以旋虫,匪由虞鸣,厥声以鸿。不石不播,震于新宫。玄学方从义书。

方从义,元末著名道士,江西贵溪人。字无隅,号方壶、又号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早年入道,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不喜谈论时事,独好画善书法。方从义的山水师法董巨、米氏父子,但能突破成法而有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