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典中对于魔的定义,并非等同于鬼邪。对于所谓魔王概念的解释:于显者为之仙帝,主司赐福与教化;于隐者为之魔帝,主司护卫与惩戒。《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有云:
“青天魔王,巴元丑伯。赤天魔王,负天担石。白天魔王,反山六目。黑天魔王,监丑朗馥。黄天魔王,横天担力。五帝大魔,万神之宗。飞行鼓从,总领鬼兵。麾幢鼓节,游观太空。自号赫奕,诸天齐功。上天度人,严摄北酆。”
以此可知,魔帝的神格很大程度上与仙帝相同,尊居诸天之界,在职责上亦有着度化众人,指引修行的作用。
魔考从哪来
所谓魔考,即是诸天魔帝对于修道之人的考验。“魔考”之说,源自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据道经记载,五帝大魔为万神之宗,有天福而无天德,常傲慢自大,称自己与诸天上帝齐功,经常在上界与诸天战斗。天上神魔斗争,则人间劫火洞然,兵戈四起,生灵涂炭。元始天尊悲悯群生,故遣真武大帝降伏群魔。
自此,诸大魔王束手服膺,皈依太上无极大道,共在元始天尊前发大誓愿,若未来世有学道求仙者,诸大魔王并与诸天神众记人功行,设立种种关卡、考试学道者的心性,或以种种美色迷惑人心,或以种种恶毒磨砺人身。有能顺利通过“魔考”的学道者,则诸大魔王同为保举,上登仙界;若是受不了“魔考”,半途而废的学人,则魔王也要感叹:“尔不乐仙道,三界那的过?其欲转五道,吾当复奈何。”
故而魔考,实则是神明为修行之人设置的关卡,通过使修行人历经重重劫数,甄选出道德纯良、淡泊清净、信奉不二的玄门高士,终可不畏纷扰、固守本心,克服重重考验证圣成真。
魔考的表现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中将魔考按其表现分为十类,也称十魔试炼:“行道之士,先明于制御之法,其魔有十,故具于篇内。学者深而造之,勿为魔之所试,斯道不难成矣。一曰天魔,二曰地魔,三曰人魔,四曰鬼魔,五曰神魔,六曰阳魔,七曰阴魔,八曰病魔,九曰妖魔,十曰境魔。”
而在当下众人修行中,较为常见的便是来自鬼魔、阳魔的试炼。
1
鬼魔
按经中记载,“夫鬼魔者,行持之士,或治人於郊野之中,或建坛於伏尸之地,一念稍悮,即夜梦魅屋宇虚呜,禽鼠出以现形,蛇虫显其怪状,惑乱正法,恣坏灵坛,皆鬼魔之所试也。”
从表现上来讲,可以说,鬼魔是道士在术法上习练不精的表现,此种不精,是心念上的不专,也是行持上的堕怠,人心散乱法不专精,致使鬼邪有机可乘。
2
阳魔
阳魔则是世人未经修行情绪和欲望的自然体现:“夫阳魔者,行持者正欲内行以济生死,其一念心或不真,情欲四起,怨憎作念,受着情怀,烦恼忧心,是非竞乱,此阳魔之所试也。”情绪和欲望,是人性中所固有的,但是在修行中若不加以克制,则会变成妄念和执着,进而阻碍扰乱修行甚至使人执迷误入歧途。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云:“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为阳魔所试之时,多易嗔怒怨憎,情绪极端产生妄想,心气过高而又行事堕怠,从而终日昏沉,陷入焦躁而又无望的恶性循环。
3
地魔
当然,来自地魔试炼偶尔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比较严重了:“夫地魔者,行持之士步罡变神,书符咒水,起念不正,多被地魔之所试,何者?正欲思存,而心生疑议,步搯书咒,而乱其心元,或照形而不辨其姓名,或附身而不通言语,抵敌道法,毁辱真文,皆非邪鬼之所依,即是地魔之所试也。”
地魔的试炼,多表现为对信仰的质疑与道心的不坚定。然则地魔考验的真正可怕之处,却是在于这种情况一般并不是出现在建立信仰初期,相反是在对宗教及神明的感情已然深厚时,产生的思维方面分裂。这种对于认知中最神圣、最不可亵渎部分的侵犯,往往使人遭受难以忍受的煎熬折磨乃至神志猖狂散越。
怎样应对魔考
那么遇到魔考时要如何应对呢?据道书中记载,当修行者面对不同的魔考时,在道法中都有相应的应对办法。如遇到地魔乱形时,则可诵念神霄玉清真王五方卫灵咒,并书“威未制天政德可伏御地祇敕”十二字焚化,便可解决地魔干扰。因涉及到内密,余下不做过多详述。但由重重魔考的表现不难看出,各类魔考的类别表现虽各有异,归结起来却皆与心念有着莫大关系,多为世事中的诱惑与修行中的动摇阻滞。若遇鬼魔,身持正气不畏精魅,便是法官的基本素养;若遇阳魔,当澄心静念,明心见性。至于人魔,己身不乱则心外无物,自然不会被干扰。故而克服魔考,大多时候不外乎守得方寸初心。一入大乘路,孰计年劫多。但很多时候,表面上的磨难实则非是年劫繁数。经历过历练,从而获得提升,另一种层面看来,也是神恩浩荡的表现。总之,愿大家都能修真有份,近道无魔。
 
                                               
                                                             
                               
  
  English
English
             简体
简体
             Arabic
Arabic
             French
French
             Spanish
Spanish
             Portuguese
Portuguese
             Turkish
Turkish
             Dutch
Dutch
             Italiano
Italiano
             Russian
Russian
             Romaian
Romaian
             Portuguese (Brazil)
Portuguese (Brazil)
             Greek
Greek
             日本語
日本語
             한국어
한국어
             ไทย
ไท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