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信众问,老黄历上有些日子的用事宜忌里写道:“日值四离,大事勿用”,或“杨公忌日,大事不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自然和天体运行的研究,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四离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称为“离日”,四绝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叫做“绝日”。四废日是指春季的庚申、辛酉日,夏季的壬子、癸亥日,秋季的甲寅、乙卯日,冬季的丙午、丁巳日。还有十三个不适合进行重大活动的日子,被称为 “杨公忌日”。
择吉主要是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重要日子还是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的时间节点进行。
四离日
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在术数上叫做“离日”。全年共有四个这样的日子,所以称为“四离日”。《玉门经》中说:“离者,阴阳分至前一辰也。”分就是春分和秋分,至就是夏至和冬至。前一辰就是前一天的意思。四离者,春分前一日叫做木离;夏至前一日叫做火离;秋分前一日叫做金离;冬至前一日叫做水离。四离日在“黄历”上一定是写着“日值四离,大事勿用”的字样,是一般择日忌用的日子。结婚日子,要避开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气场处于混沌未开状态,传统择日学中认为此为四绝日及四离日,在此时结婚为不吉。
2025年四离日:3月19日(二月二十)、6月20日(五月廿五)、9月22日(八月初一)、12月20日(十一月初一)
四绝日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叫做“绝日”。《玉门经》中说:“四绝者,四立前一辰也。”一年中共有四个“绝日”。而四绝日呢,则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光听“四绝”这个名字,大家就应该知道,这不是什么好日子了。这四天,是春夏秋冬的分界线,在五行里面,春是木,夏是火,秋是金,冬是水。立春之际草木萌生,木气旺盛。水生木,木气旺盛了,水气自然就被消耗完了,所以立春前一天,就是木旺水绝之日。同理,立夏前一天火旺木绝,立秋前一天金旺土绝,立冬前一天水旺金绝。再加上这些日子,又是这个季节的最后一天,五行有缺,节令转移,阴阳混乱,简直太不吉!
2025年四绝日:2月2日(正月初五)、5月4日(四月初七)、8月6日(闰六月十三)、11月6日(九月十七)
四废日
四废日是指春季的庚申、辛酉日,夏季的壬子、癸亥日,秋季的甲寅、乙卯日,冬季的丙午、丁巳日。
四废日的确定与五行的休囚有关。在五行理论中,每个季节都有与之对应的五行属性,如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当某个季节中,与该季节五行属性相克的五行所对应的干支日出现时,就被认为是四废日。比如春季木旺,而金克木,所以春季里金所对应的庚申、辛酉日就被视为四废日,因为此时金处于被木克制而休囚无用的状态,其他季节以此类推。
四废日被认为是诸事不宜的日子。古人认为在四废日做事,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容易遭遇挫折和失败。比如在四废日进行开业、嫁娶、动土等重要活动,可能会不顺利,有阻滞或不利的情况发生。
2025年四废日:2月20日(正月廿三)、2月21日(正月廿四)、4月21日(三月廿四)、4月22日(三月廿五)、6月12日(五月十七)、6月23日(五月廿八)、8月13日(闰六月二十)、8月14日(闰六月廿一)、10月12日(八月廿一)、10月13日(八月廿二)、12月3日(十月十四)、12月14日(十月廿五)、2月1日(十二月十四)
杨公忌日
杨公忌日相传为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所定。杨筠松一生致力于风水堪舆之术,对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有深入研究。他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总结出了这十三个不适合进行重大活动的日子,后人便将其称为 “杨公忌日”。
杨公忌日被认为是诸事不宜的日子,一般不宜进行嫁娶、开业、搬家、破土、安葬等重要活动。
2025年的杨公忌日有:2月10日(正月十三)、3月10日(二月十一)、4月6日(三月初九)、5月4日(四月初七)、5月31日(五月初五)、6月27日(六月初三)、8月23日(七月初一)、9月20日(七月二十九)、10月8日(八月十七)、11月14日(九月二十五)、12月12日(十月二十三)、2026年1月9日(十一月二十一 )、2026年2月6日(十二月十九)
在这些大事勿用的特殊日子里,最稳妥的选择便是让生活节奏放缓,平淡度日,尽可能避开一切重大事务的决策与执行。倘若由于某些不可抗拒的因素,确实无法避开重要事项,务必将 “小心谨慎、沉着冷静” 这几个字牢记于心。
遇事多思考、多权衡,提前周全地预估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并准备好相应的应对策略。倘若一切顺利,那自然再好不过;一旦遭遇问题,也能凭借充分的准备从容化解,不至于陷入慌乱无措、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地。所以,不必为此过度忧虑,以平和心态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