醮坛香案要陈列供器,以供奉神灵,有香炉、蜡台、花瓶、香筒、果盘、净盂等。
如净盂是盛圣水的容器,又称水盂,俗称水碗,高约四厘米,直径约六厘米,一般用黄铜制成,净盂口稍窄,壶形矮胖。醮坛上,高功左手执净盂,右手持小柳枝、带叶小枝或带枝的花,浸蘸圣水,遍洒醮坛,以示净场,或象征普施甘露,济度亡魂。斋醮仪式特别重清净,净孟之圣水既供奉神灵,又可用于清洁坛场。
供养有香、花、灯、水、果五种供奉。道教认为供养物当用五行,以表示天地造化、万物相生相克之理,以合神明之德。
五行即:
金用铜铁造成锭,贴金箔代替。
木即香,用香刻成假山供奉。
水即净水,用净盂盛之。
火即灯,是醮坛必不可少之物。
土用黄土取方一块,八方刻八卦供之。
1
香
祭祀焚香,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即有祭祀焚香之俗,周人以香气降神,故焚香使馨香之气达于空中,供神灵歆飨。西周宗庙祭祀的焚香,就是用香蒿沾上油脂,与黍稷拌合燃烧,让香气弥漫神庙空间,使神灵闻到香气,从而降临飨受黍稷。汉代已通行香炉焚香祭祀,长安工匠制成著名的“九层博山香炉”,炉体镂雕奇禽珍兽,各层都能自然运动。
汉武帝祀太一,已用香灯祭祀。古代焚香祭祀之俗,遂为道教继承。香是醮坛必不可少的信物,道教称香有太真天香八种:
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真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
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四解释太真天香八种说:
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无为者,意也。清净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洗身无尘,他虑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乱,以意役神。心专精事,穹苍如近君,凡身不犯讳。四香合和,以归圆象,何虑祈福不应。妙洞者,运神朝奏三天金阙也。灵宝慧者,心定神全,存念感格三界,万灵临轩,即是超三界外,存神玉京,运神会道,不可阙一,即招八方正真生炁。灵宝慧光,即此道也。以应前四福应于一身,以香焚火者,道德无为之纯诚也。以火焚火者,诚发于心也。
奉献诸天无价名香是:
返魂名香、返生名香、妙洞真香、天宝名香、苏合名香、婴谷名香、七宝名香。
香用于通感神灵,隔氛去秽,还可以表达诚信。道教斋醮用香有讲究,醮坛焚百和香、降真香等,不得烧檀香、安息香、乳香。醮坛以降真香品位最高,认为是祀天帝之灵香,可以上达天帝之灵所。
2
花
古代曾用桐木刻成灵芝,以表示仙瑞。又有制一株牡丹,花有五色,高三米,用金缕装饰。
这出于道教仙话:韩湘子戏牡丹,顷刻之间,牡丹花成五色,实乃仙瑞之应。花用于表瑞效珍,以鲜洁为美,最好采新花朵供奉神真。
《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五称奉献诸天异境奇花有:
九灵太妙真花、五灵小妙奇花、碧蕊黄金艳花、黄蕊紫金耀花、阆苑青琼瑶花、琼林流光宝花,花光灿烂,照映十方,广伸供养。
科仪之赞文常称香花供养,即以香、花供养神灵。所谓请福祈真,香花为本。
3
灯
灯明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四十《灯烛论》说:凡斋醮供养灯油,须用芝麻油,因其气味香浓,供神最佳。
明代道教祭坛张挂日月灯,即“在殿两楹之间,必用鱼鱿为灯,以云霞覆之,高耸于楣枋之间,左用红以象日,右用白以象月”。
《广成仪制》说法坛之灯烛,明宗离德,焰禀阳精。色绚红黄之彩,灿烂成章;光分日月之华,炜煌著象。祝文曰:
太上降慧光,华烛通精诚。神威皆朗耀,地府悉开明。
4
水水道教认为坛场尘凡混浊,非水弗清。醮坛之供水,禀阳明之正气,凝太阴之真精,故能吸浊以扬清,亦可除氛而解秽,一洒天无氛秽,二洒地绝妖尘,三洒坛场内外,使坛净神安。《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五称供水为灵浆、奉献诸天七种宝浆是:日精宝浆、月华宝浆、星光宝浆、甘露宝浆、金液宝浆、灵光宝浆、玉匮宝浆。饮之无尽,周流十方,广伸供养。
5
果
果用各种时新瓜果。道教斋供讲究新鲜洁净,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谈斋供之法说:
时新果实,切宜精洁。建斋要逐日更换供果,不用石榴、干蔗及有秽泥之物,用刚摘下的带枝叶的净果为最佳。
供物不得用非义之财,否则对神不诚,不能感格神明。奉献诸天琼林珍果是:空洞灵瓜、万岁仙桃、金紫交梨、元光树李、赤灵火枣、飞丹紫榴。
至明代,又以香、花、果、酒、饭为五供养,并有多种五供养文偈,供醮坛选用。供果的偈语是:琼林诸珍果,玉京万年桃,食之心解悟,飞步登云霄。供饭的偈语是:三天无量食,七宝流霞精,饭抄云子白,天厨法味馨。用香饭作为供养,宋代已见于记载,时称奉献诸天四种香饭是:丰山香饭、龙山香饭、浮山香饭、太和香饭。明代也有以茶作为供养的,“如供茶,当沃以沸汤,次以新焙焙干,临期供献”。港台道教有献五供养,也有献六供养的,六种供物为香、花、灯、果、汤、浆,每种供物都有献词一首,在参拜三清、玉皇诸神,进香之后,即要敬献六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