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源远流长,承载着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道教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思想家老子著《道德经》,开创道家学派,提出 “道” 这一核心概念,认为其是超时空的天地万物根源,既有本体意义,也含规律之意,玄之又玄。庄子继承并发展老子思想,使 “道” 进一步神秘化,称得道可长生久视。战国中后期,稷下道家学派兴起,主张顺乎自然,还将黄帝与老子并称,黄老学说逐渐形成。同时,燕齐、荆楚等地神仙方士活跃,结合五行阴阳学说形成方仙道,这些都为道教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到了两汉,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且迷信神仙方士,大搞鬼神祠祀。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促使经济恢复发展,但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汉武帝重用神仙方士,董仲舒 “天人感应” 宗天神理论及谶纬之学盛行。西汉末,黄老学与谶纬之学宗教化,形成 “黄老道”。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其完整教义、教规及组织形式,为本土方士提供借鉴,加之社会危机深重,百姓渴望摆脱苦难,统治阶级也欲利用宗教维护统治,道教应运而生。
东汉末年是道教形成关键时期。《太平清领书》构建宗教神学理论,宣扬天人合一、善恶报应等思想。顺帝、桓帝之际,早期道教两大派别 “五斗米道” 和 “太平道” 诞生。张陵在西蜀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自称受太上老君授法,造道书并传教,其孙张鲁嗣教后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十余年间得众徒数十万,后因起义失败逐渐消失。
魏晋时期,道教发生分化。曹操对道教采取打压、利用及改造政策,五斗米教在迁徙中加速分化。同时,道教受部分统治者和士族接纳,产生一批天师世家,如丹阳葛洪为道教建立长生成仙理论体系,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结合,丰富道教思想,为上层士族道教奠定基础。
南北朝时,寇谦之、陆修静等对道教进行改造,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陶弘景建立神仙谱系,使道教发展为成熟宗教,与佛教并列。唐宋时期,道教受统治者崇信,发展迅速,唐玄宗时达全盛,涌现大量道教学者推进理论建设。宋代崇道更盛,地位近乎国教。元代统治者仍崇道,诸道派合流,全真道和龙虎山正一道尤为兴盛。明代统治者加强对道教管理,正式划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明宪宗时道教受大力扶植,后走向民间。清代统治者抑制道教,不过其在民间依旧兴盛。辛亥革命后,道教失去封建统治者扶植而日渐衰落。
道教基本信仰为 “道”,将 “道” 人格化,衍生出道的化身 “太上老君” 及 “三清” 尊神,还吸收创造众多神仙,构建等级森严的神仙系统。道教追求与道合一,通过修炼、积德行善等方式,期望达到长生成仙或死后升登仙界的目标。在发展中,道教形成全真、灵宝、上清等诸多宗派,道教学者辈出,他们编撰修订诸多典籍,后人合编为《道藏》。其思想涵盖道气论、重玄学、心性论等多个领域。
道教对中国文化贡献巨大。在科技领域,炼丹实践推动古代化学发展,对人体精、气、神的探索及方药、针灸、气功等医术,促进医学发展。在文学艺术方面,神仙信仰与崇尚自然无为思想,影响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形成,众多文学作品蕴含道教元素。在民俗方面,道教俗神崇拜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如对玉皇大帝、城隍、土地爷等的崇拜,几乎遍及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