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铜镜是道教的法器
    铜镜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它铸制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考古或传世均有大量发现,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可靠的实物资料。关于铜镜的用途,通常是将它作为照面饰容的一般生活用品来认识的,但实际并不尽然,一部分铜镜与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是道教中之法器,或者称之为道教文物。...
    0 Kommentare 0 Anteile 1450 Ansichten 0 Vorschau
  • 古代道士的等级制度及各自对应的法位
    道士的位阶制度形成于六朝,至唐代基本完善。唐代道士根据受法教程而被传授经箓,对应于所受到的经箓的位阶而被授予相应的法位。其后的北宋继承了同样的传授与位阶制度。其后宋真宗咸平六年所编纂的《三洞修道仪》记载了五代到北宋初期的道士位阶。 《三洞修道仪》概括当时的道教位阶:“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这个“七等”就指以下的七个位阶。 1.初入道仪(正一部道士) (1)录生弟子、南生弟子;(2)清真弟子、清信弟子;(3)知慧十戒弟子;(4)太上初真弟子;(5)太上正一盟威弟子·系天师某治某气祭酒·赤天三五步纲元命真人。 2.洞神部道士 (6)太上洞神法师。 3.高玄部道士 (7)太上紫虚高玄弟子;(8)高玄法师。 4.升玄部道士 (9)太上灵宝升玄内教弟子;(10)升玄真一法师。 5.中盟洞玄部道士...
    0 Kommentare 0 Anteile 1273 Ansichten 0 Vorschau
  • 雷法四十问:《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北宋王文卿撰述,弟子袁庭植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作者王文卿乃北宋末南宋初著名道士,宋徽宗赐号“冲虚通妙先生”,授两府侍宸之职。 王文卿精通神霄雷法,本书内容即王氏回答弟子袁庭植就雷法提出的四十个问题。首先回答雷法授受源流,王文卿自称在金陵清真洞得“虚呵风雨之文”,又遇火师汪真君授以“飞神谒帝之道”。其次论述呼唤风雨,召神役雷之法理。强调内修为雷法之要,而只知外用符诀奏章,并非役雷之术。宣称行法之人若能静坐默朝,久行之,则精、气、神自然混凝,“上可脱壳朝元,次可长生久视,又其次可以兴云致雨,役雷鞭霆,济人利物,何所往而不可也!”...
    0 Kommentare 0 Anteile 1224 Ansichten 0 Vorschau
  • 书符讲究什么
    符法中书符是基础。书而后备,备而后用,常理如此。书符有许多讲究,这里且分几层意思叙述。 一、书符的材料书符的材料,与一般书画作品的材料相近,笼统地说,它可以用一切材料,书于一切对象上,但实际书符用的材料毕竟有限。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书符工具: 笔最常用,另亦有用手、剑、令牌等(后几种用于虚书,不是实写);墨汁及调成的朱砂。 ▌书符对象: 可画于一切对象,包括虚空、水、火、纸、帛、石壁、木简、铁札及其他实物、各类法器。虚空、火,书而无迹。纸帛为最常用的书写对象。石壁、木简、铁札等上书符可以长久保留,有时尚加以镌刻,可以反复使用。石壁书符,大多为厌镇之用;木简,投龙简时,以符字书简文;铁札,某些祈雨召龙之术中或用之。依照符法理论,符要在寓炁,所以能保留其符以寓其炁,则泥丸莎草树皮木叶无一不可。...
    0 Kommentare 0 Anteile 1265 Ansichten 0 Vorschau
  • 道教眼保健操:明耳目诀
    经名:正一法文修真旨要。撰人不祥,约出於南北朝。系早期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本之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明耳目诀真诰曰,求道之要,先令耳聪目明,为事主也,且耳目是寻真之梯级,综灵之门户,得失击之,而立存亡须之而辩也,今抄经相示,可施用也。道曰,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颧上,以手旋耳行三十过,唯令数无时节也,毕辄以手逆乘额三九过,从眉中为始,乃入发际中,口咽液,多少无数也,如此常行,耳目聪明,二年可夜书,眉后小穴为上元六合之府,主化生眼晖,和莹精光,长珠彻瞳,保炼目神,是真人坐起之上道也,一名曰真人常居,内经真谚曰子欲夜书,常修起居,真人所以能旁观四达,使八遐照朗者,实常居之数明也。
    0 Kommentare 0 Anteile 1217 Ansichten 0 Vorschau
  • 六朝以降南天星神炼度思想的流演
    古灵宝经以降,南斗、南宫、南昌、南极等概念更相交叠混融:南天星神炼度思想亦广为流播,甚或波及中古天师道之章仪,如《赤松子章历》卷六云重烦南极南昌宫中赤帝、监生度命君……一合来下,赍某代形金人紫纹,上诣南极长生宫中,为某贸名易形,更上生籍玉历之中,赤帝冠带,延命无穷。”《五炼生尸妙经》的“五炼生尸”观念则影响到唐代五方镇墓石的施用,镇文中即多见“迁上南宫”之说。“朱陵受炼”说亦为唐代士人所熟知,如李商隐《为荥阳公黄箓斋文》云:“上维皇屋,下及蒸人,莫不受炼朱陵。”③逮至晚唐五代,高道杜光庭尤重南天星神信仰,其《广成集》中即曾屡屡提及,如谓“斗极南昌,广布生成之煦。”“凝南斗之祯休……绛简朱...
    0 Kommentare 0 Anteile 1285 Ansichten 0 Vorschau
  • 神气自然存,学道须终始:药王孙真人《保生铭》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唐代医学家、道士,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孙真人幼病,故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开始行医于乡里,其提倡并践行以“大医精诚”之医德对待患者,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求之必应,一心赴救,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深为群众崇敬。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673年时任承务郎,执掌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次年辞退。孙真人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晚年还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孙真人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法改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特点相结合的分类法,成为以方类证之指南;提倡的脏腑虚实、寒热辨证,对后世脏腑辨证影响深远;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应独立设科,对后世妇、儿科形成...
    0 Kommentare 0 Anteile 1248 Ansichten 0 Vorschau
  • 道士行法的护卫神:四灵二十八宿
    四灵,又称四相或四象,是指天空中四方星宿所组成的图腾。它们分别是东方的青龙、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和北方的玄武。据《三辅黄图》记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二十八宿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观测天象时,对日月运行经过的区域恒星划分并选定的二十八个星群座。纬书《尚书考灵曜》中描述道:“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曰前朱雀。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玄武”。二十八宿星官各有名姓、服色和职责。例如角星神姓宾,名远生,穿着绿玄单衣;亢星神姓扶,名司马,马头赤身,穿着赤缇单衣,带剑等等。...
    0 Kommentare 0 Anteile 1195 Ansichten 0 Vorschau
  • 禹步所至,百鬼伏藏:《正一敕坛仪》
    正一敕坛仪,撰人不详。似出于南北朝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篇为早期天师道醮仪之一,内叙正一道士建立坛场时净坛之仪式。有启奏、存思、招神、念咒等仪程。 正一敕坛仪 夫敕坛先办水剑,安地户,上具坛简。行道就剑水所,先存思本师在西,次存思三将军,次存思有一真官绦衣乘斗而至,乃启白: 臣闻调阴阳者莫过乎百灵,济家国者岂逾于大道,故碧落有灾祥之变,令人则之,黄籙有拯拔之科,令人修之,臣虽不材,窃慕玄化,忝佩法籙,叨称治官,所历山川,敢忘报效,以今太岁某月朔某日辰,谨于某州某县乡里,领行法事,道士若干人,谨为大道弟子某为某事修建某斋几日几夜,禳灾却祸,请福祈恩,建立坛场,依科关奏,臣等澡鍊形炁,栖心静神,克期奉行,敢不上闻,伏惟 太上布维新之令,开覆育之恩,敕下真官分司降鉴,使烟云暂息于三界,风雨无施于四冥,忏谢必闻,启传无间,臣等不胜慊切之至,专思神念,真伏待报应。...
    0 Kommentare 0 Anteile 1389 Ansichten 0 Vorschau
  • 天赦日这三件事不做,福禄不求自至
    什么是天赦日?俗语说“天赦日三不做,福禄自然来”,又是指那三件事不能做呢? 在黄历上,天赦日每年都有四个,并且古人还对天赦日进行了规定:“春逢戊寅夏甲午,秋值戊申天赦露。冬月甲子最为良,百事达之多吉助”。这里的意思是说,在春季的时候,遇到“戊寅”日就是天赦日,而在夏季则是在“甲午日”,秋季则是在戊申日,冬月甲子日最吉利,这天也是天赦日。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天赦日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日子,象征着上天赦免众生、恩赐好运的日子。古人相信,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上天会对人的行为给予特别的关注,行善积德之人会得到更多的福报,而行为不端的人则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因此,天赦日也被视为一个警示日,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积德行善。 “天赦日三不做,福禄自然来”,是那三事不能做呢?...
    0 Kommentare 0 Anteile 1376 Ansichten 0 Vorschau